出爐2011藝術系畢業生聯展
視覺藝術

簡介
簡介
《出爐2011》藝術系畢業生聯展2011年將以“盤點80後”為主題,探討“80後”藝術家的面貌及在藝術領域的帶來的衝擊。
“80後”這名詞在社會引起不少爭議,不論是煲屬貶,“80後”可算是很具特色的一代。隨著政府銳意推動香港創意文化發展,近年報讀藝術課程的人數 不斷增加,越來越多年青人從事藝術創作,並逐漸形成一股藝術新勢力。他們不少是來自從不同院校的“80後”藝術系畢業生,當中有些積極投身文化保育活動,並透過藝術創作發聲;亦有趕趁畫廊爭相代理本地新秀作品,努力朝商品化發展。
“80後”藝術家背負本身獨特的成長烙印,面對社會思潮及市場因素的急劇變遷,正踏著與前輩們截然不同的軌跡,他們的創作特色及藝術生態均是值得探 索的問題。 2011年應屆畢業生大部分均生於89年,正值“80之末”,面臨80與90世代的交接,所以藝術公社希望能趁此舉辦“盤點80後”研討會探討“80後”的藝術趨向,為“80後”藝術進行盤點。研討會邀請了香港藝術館總館長鄧海超先生、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教授陳育強先生及嘉圖現代藝術董事歐陽憲先生髮言,點評香港“80後”藝術家的特色、在藝術領域的發展趨向及在藝術市場的表現。
藝術公社2005年開始舉辦《出爐》系列展覽,匯集香港幾間大專院校藝術系應屆畢業生同場展出,一方面為藝術新秀提供發表機會,亦期望藉此促進院校間交流,讓觀眾了解香港藝術新生代的面貌。
今屆《出爐》的作品亦反映了不少“80後”的創作特色,例如當中不乏以社會時事與環境保護為主題:劉逸偉用陶瓷和裝置表現茉莉花;廖紀怡又以多幀全家幅反映現今外傭於家庭中的角色;何居怡利用攝影捕捉城市廢墟之淒美;王玲透過身體殘缺的動物繪畫警示動物的生存權益;梁祖彝則解構一張中國明式椅子反思土地與權力;魏貝妮掛起運轉的輪椅車輪以提出社會共融的想法。
“80後”亦偏好探討自我身份:張容甄以濃墨在背上重覆書寫“我是中國人”,讓身體直接體驗這身份;陳翊朗則以陶瓷娃娃、錄像、X光片去展現身上的疤痕,作為認識自我的過程;陳麗娟以錄像及裝置讓觀眾重拾兒時上學的玩兒。另一方面,“80後”與網絡世界一起成長,利用網絡作為創作起點亦是流行的方向:江耀榮以絲網和油畫重塑Google Map上的風景;劉健麟同樣利用Google搜尋多張“天堂”圖片再結合錄像,創作穿梭虛擬的作品。
註:活動資料收錄自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出版的《香港視覺藝術年鑑 2011》。
資訊
室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