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東鵬:近觀遠望
視覺藝術

簡介
簡介
何為“近觀遠望”?對香港藝術家林東鵬而言,是在木板上一幅幅看似奇異的景觀作品。它們穿越了時間長河與空間維度,借助現成的圖像和物件,共同融入藝術家畫筆的麾下。這些作品宛如詩歌和寓言,同時還摻雜著些許調皮的驚喜。
繼2010年於漢雅軒以《情·景》為主題的作品集問世後,林東鵬個展《近觀遠望》將在10月14日於Hanart Square開幕。這新展表現了林東鵬一貫堅持對自我和周遭環境的審視,試圖探究一種對現實與記憶的認知。觀眾將看到他最具個人特點和代表性的舊作品——創作於五年前旅居倫敦時的《摺》(2006年,倫敦),和他近期在火炭工作室完成的新作——包括作於五聯木板上的《最年青及古老》(2011年,香港)。展場這種並置的陳列方式體現出林東鵬藝術功底的多面性和想像力的弧度,以及遊離自如在社會和文化疆界內外的靈活性。而該展覽最引人入勝的一點當屬見證這樣一個個體的身份,是如何通過內心和創作的轉折而被鮮活的呈現。如果說《摺》是一幅創
作於活頁折疊木箱裡的自畫像,刻劃出林東鵬充滿好奇心卻又努力保護自我的獨居異客的內心世界;那麼,《最年青及古老》則通過多重形式的隱喻映射出他對現狀的某些迫切,描繪著身外世界一種和諧的斷裂。兩幅作品彰顯的跨度展示出他從一位觀念藝術家向一位文化傳繹者的蛻變。他用嫻熟的視覺語言勾繪了當今“後1997”和“2047前” 一個身在香港,個人內心的波瀾壯闊。
2011年標誌著林東鵬步入職業藝術家生涯的第10年。為了探尋全新的創作領域,他於2003年毅然離開香港,隻身前往倫敦攻讀碩士學位。當林東鵬2007年學成返港時,恰逢香港回歸十週年,他甚至選擇在北京短暫的設立過一個臨時工作室。正是在這十年間。然而,置身於兩個時代的文化認知真空期,香港無可避免地步入了重生與迷失的階段。林東鵬的“近觀遠望”則赫然體現出了這份變化。對林東鵬來說,四年的倫敦歲月和北京工作室的短暫創作歷程,迫使他直面文化錯位及其引發的內心糾結。追尋著歲月的軌跡,讓我們看到了林東鵬的心路歷程,同時也理解了引領和推動他重新定位日後作品,包括對創作主體、物質、形式,以及材料等的選擇和取捨。
走近林東鵬的藝術作品並瞭解他的創作歷程時,每個人都會情不自禁地好奇他如何實現各種元素的協調同步。無論是雜誌上的圖案、臨摹自古畫原跡,抑或是雕塑般的玩偶模型,這些元素的取材來路各不相同併脫離其自身語境,卻又像一首視覺詩辭般彼此諧和相融。當所有獨立元素相繼呼吸於同一畫面中,雖互不相關卻相輔相成、井然有序。淩駕於時間、形態和起源的差異,它們淋漓詮釋了自由、開放的恆久精神。或許,這就是林東鵬最願分享的邀約:進入他顛覆想像力的完美景緻中共同遊玩:將各種——屬於他人的、真實存在的或再度重生的——記憶片段交織在一起。事實上,林東鵬在努力與社會形態下的自我進行溝通與交流的同時,保持了非凡的洞察力,集審視和創作為一體。
將自我的思想意識親手演變為現實意象——臆想世界中,那最好的時光。
資訊
室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