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嘉崑劇團-折子戲
戲曲

簡介
簡介
《琵琶記.吃飯﹑吃糠》
自清代以來一直盛演不衰。趙五娘把僅有的兩碗淡飯孝敬公婆,自己則躲到廚下吃糠,突然喉間哽住,她把碗放到頭頂,用筷子在碗中連連下頓,襯以聲聲淒惻的冷鑼,趙五娘伸長脖子不住吞咽,淚珠漣漣,率真的演繹,令人心酸。蔡伯喈上京趕考音訊杳無,陳留郡連年災荒,趙五娘將服飾典賣,換米孝敬公婆,自食糟糠。婆婆卻疑她背地裡吃好東西,後發現媳婦吃的是糠,悔恨不已。
《西廂記.佳期》
此折充份表現崑劇載歌載舞的特色。紅娘絞系狀的切步和擺腰動作,既有嗔怒,又顯柔美;唱【十二紅】身段舞蹈變化多姿。書生張珙自見崔鶯鶯之後,朝夕思念。崔之丫鬟紅娘知情後,多次為雙方撮合,使張珙和崔鶯鶯得遂心願。
《琵琶記.描容別墳》
趙五娘為正旦代表角色之一,演出具激越悽愴的蒼涼之美,其唱腔表演皆具獨特之處。在描容﹑哭畫﹑拜別﹑囑託等情節中,盡見趙五娘與張大公的悲傷之情。自蔡公﹑蔡婆吃糠噎死後,趙五娘決心赴京尋夫,臨行前用筆墨畫下二老淒苦遺容,張大公得知後以錢物資助,並於兩老墳前為其送行。
《孽海記·思凡》
此折由一人擔演,旋律優美流暢,身段繁重,姿態多變,為崑劇舞台常演戲碼。少女趙氏,幼入仙桃庵為尼,法名色空,不甘空門寂苦,追求凡俗生活,逃下山去。
《玉簪記.秋江》
與其他劇種不同,永崑演〈秋江〉的主角並非潘必正和陳妙常,而是老船公和小船公。此劇將永嘉當地真實船工划船動作運用到舞台上,在農村演出中廣受歡迎,成為永崑常演劇目之一。戰亂之際,陳妙常落入女貞觀為道士。書生潘必正因科考不第,無顏回家,投奔其身為女貞觀住持的姑母。潘陳二人一見鍾情,互通情愫,姑母發覺後,潘必正被逼再赴科考。陳妙常得知,僱舟追趕潘生,向他表白自己矢志不渝的愛情。
資訊
$120
$280
室內
本地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