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山蒼蒼
視覺藝術

簡介
簡介
徐龍森個展《雲山蒼蒼》訂於二零一八年五月二十五日(週五)於畢打行漢雅軒開幕。
適逢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舉辦當前大展《天境之光:徐龍森作品展》,畫家將同步在漢雅軒展示其近年的重要創作成果:巨型裝置《天上/天下》。一組高度達三米的「山水畫柱」將介入展覽空間,構造一個可「遊」的精神場域。
徐龍森對山水畫的貢獻在於其雄偉巨幅山水。徐龍森浸淫於中國的博大繪畫傳統,在當代繪畫的語境中,試圖糅合傳統和當代法式,由是從根本處改變筆墨的形態與意蘊。他的巨幅山水氣勢恢宏,昂然以新時代的姿態走出傳統水墨伏案創作的空間局限,挑戰展館的建築空間,以開拓者的眼界刷新山水畫的界限。
本展覽將展出多件「巨幅山水」新作,配以其今年最新的彩墨《花系列》,展現畫家在風格和技法上的持續發展和突破。
徐龍森
二零一八年,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舉辦《天境之光:徐龍森作品展》,這是美國當代藝術館水墨個展的重要例案。徐龍森對應博物館的建築空間創作巨型山水裝置,靈感來自富於神話典故的崑崙山。
中國藝術自古罕見這等宏偉尺度的創作和展示方式,徐龍森建構「山水」這個精神家園的雄心無法不令觀者讚歎。他曾在多家重要美術館展示其巨幅山水,包括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法院(二零零九年)和意大利羅馬古文明博物館(二零一一年) 等。二零一三年,徐龍森受美國納爾遜 · 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邀請,以其長達二十六米的巨幅山水和博物館聞名的宋元典藏一起展出,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
徐龍森一九五六年出生於中國上海,一九七六年畢業於上海工藝美術學校,現居北京創作。
策展引言
《看見山水》(節選)
張頌仁
在圖像的時代,山水畫被圖像氾濫所淹沒。有幸通過繪畫史,山水畫又被圖像排列的方式,把「山水」這種體驗世界的獨特文化轉化為圖式,把圖式遺留在歷史裡。正是由於圖像的記憶,在世人心中印記了山水畫的靈光,讓現代人走進深山曠野時,仍不時可以赫然發現「山水」,知道山水別來無恙。徐龍森的繪畫之所以讓人振奮,就是讓現代人重新看見山水。
在山水畫史中找到現代人的眼界,打開的不僅是歷史,而是屬於今天的視角和體驗。徐龍森的巨幅繪畫讓人無法迴避,出人意外的體積使山水的峻偉雄奇撲面而來,使人不得不與山水直面,引帶出一連串山水畫氣象的詞彙:雄奇、崇高、太古、洪荒等等。這種意境的山水畫在今天能夠新人耳目的話,那到底是何種山水?
在今天「人類紀」的地理時期,這個提問可能應該改一個說法:山水畫該如何繪畫?人天的競技除了導致地球失衡、生態劇變,最深刻的改變在於現代人對自然世界的態度。「山水」精神如果在今天有所作為的話,應該被理解為大自然向人世開啟的宇宙訊息,是人與天共同完成的一種「境界」,或一種宇宙觀,而「山水畫」乃表述這種認識的技術。山水畫的啟示首先要對時空理解有所開導,從抽象的理性化時空回歸另一種生命體驗。
對於世界的觀察,源自西歐的現代科學的透視法一概以物理測量為準。從透視學走過來的現代藝術歷史雖然反覆革命,可是透視法的一個基本提問歷久不衰,這個提問是:我如何準確地觀看世界?反觀華夏的山水藝術,山水畫的「遠法」既是透視,但又不僅是空間關係。山水畫所分析的乃人與天地的相對關係,著眼於人和天地如何彼此相賴而成為「意境」。從透視學反觀山水畫的「遠法」,突出了山水精神所隱藏的提問,這個提問是:世界如何看我?「如何被看」的核心態度在於放下我執,嘗試在真幻之外窺測天地之心。
徐龍森的山水畫以作品的體積發揮了「山大於人」的立場。他既以繼承傳統的筆墨手法來承接山水畫的歷史,又把深藏民間記憶的山水圖式還原為當下感受。徐龍森的意願是回歸到五代北宋的精神為山水畫張本,因為那是山水畫成型的世代。技藝最初成熟的世代是體驗與表述結合得最為融然的世代,是天地向畫家透露山水畫的世代。無論這天地透露的是崇高、蒼茫、洪荒,還是成形之始的渾沌無象。
觀畫人的懸想雖然異於畫人,但對「會心」的要求乃是一致。徐龍森追求的境界企圖從崇山之「高遠」上窺太古。他作畫的視角以「高遠」統領三遠;筆墨偏重「墨法」,以墨為質,以水破墨。他把筆法隱於墨法,強調了造型的渾沌沈厚。山形的刻劃不仗植披,不仗質感的皴刷,而側重內部結體,墨染的走筆不顯筆劃,卻帶著雕塑家的結體手法。皴法的表面質感和筆畫的靈動,都一致沈潛於山體的立體營造之下,所以這些山水畫沒有近觀流連的細節,只有遠觀所見的宏大體積。畫家層層累積的墨染有如走進山體內部構建,近看混沌一團,遠觀厚重靜穆。如此的山高水長,遠離人間煙火,山脈浮移在定型與未定型之間,實由崇高氣象的遐想勾起出世之思。
人民共和六十八年初秋寫於香江
資訊
室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