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制到一國,愛、主權與狂喜─2020年香港當代藝術展覽一瞥
執筆之時,香港公民社會正在繼續蓬勃發展。藝術作為表達自由的體現,得到基本法保障。作為反修例運動的餘波,和國安法時代的開端,2020年的香港當代藝術展覽,百花齊放。雖然疫情阻礙人群聚集,但仍禁不住展覽籌劃者的熱情。在得來不易的時間和空間裡,有藝術家繼續以直接的方式,為仍然歷歷在目的黑暴現場立此存照。亦有藝術家以抽象、寓言、風景和儀式等較為間接的方式,安撫仍未癒合的創傷,收拾支離破碎的自我。如果風起雲湧的2019年意味着的是香港人對心繫家國的強烈認同,那麼2020年迎來的,則是兩制進一步整合之後的浴火重生。本文擬援引Gregory Feldman對愛與主權的分析,並結合Nicholas Mirzoeff在社會運動中的視覺研究,選取部分展覽為例,說明這種在自己的城市裡,終於不用再聽從殖民者的頤指氣使,真正當家作主的自信。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COVID-19正在加速藝術界對科技的運用」— 更先進的科技會帶來更好的藝術展覽嗎?
在COVID-19大流行而實施的封鎖期間,白盒子的物理空間在網上畫廊裡被複製出來。社交媒體不僅被用作宣傳工具,還被用作教育、交易和互動的地方。從實體博物館到另類藝術空間,不同的藝術參與者都被迫革新。2020年,許多網上展覽均重新考慮對藝術的看法,以及在限制實物交流的情況下如何通過網上措施產生影響。筆者目下的工作是勾勒出香港藝術家和藝術機構使用各種網上策略的新興現象。本文通過展示 2020年以來幾個網上項目的事例,旨在分析藝術界如何採用不同的科技,並探討對藝術和科技的更廣泛影響。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香港藝術市場2020年概況:潮起潮落與雲霄飛車
在2020年一月下旬,多位西方畫廊東主去信主辦單位,要求暫停年度香港巴塞爾藝術展,而這些信件,似乎呈現了同年初香港市場瀰漫的低落情緒。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香港社區藝術的社區營造創意策略
近年香港的社區藝術活動得到不少官方、半官方資助,有長足的增長。除多年以來香港藝術發展局、香港賽馬會、市區重建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區議會的資助外,近幾年環保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旅遊事務署也有贊助或主辦社區藝術活動,多間商業機構自西九文化區效應後,資助也有增無減。藝術活動加上「社區」二字,好 像便會親民貼地一點。民間自發的社區藝術自1997年後,由於政治環境的急劇變化和社會運動增加,不少人落區宣揚公民意識,雨傘運動後有「傘落 社區」呼籲;2019年自發的抗爭藝術「連儂牆」十八區也有,可見民間力量的崛起和累積。香港的社區藝術是否能營造社區?本研究側重1997年之後開始的社區藝術項目,根據文獻、訪問組織者和觀眾,用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方法去看社區藝術工作者如何與社區產生關係,以宮崎清提出的社區營造的五大面向:人、文、地、景、產作為架構來檢視香港的社區藝術如何營造社區,用茹國烈的BEAM理論、Joshua Guetzkow的藝術影響力評估機制去看營造社區方面比較有效的例子。文章望能尋找出藝 術如何有效地營造社區的要素,分析當中的困難和挑戰,以及探討持續發展的可能。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穩定與不定: 從2020回望地方戲策劃
從2020年回望,過去兩年香港地方戲演出是繁花盛開後遇上蕭索留白。2019年戲曲中心啟用、「中國戲曲節」十周年,不同劇種、多個大型院團接連訪港,五光十色,好不熱鬧; 2020年COVID-19侵襲,駱驛不絕的香江梨園頓成冷落門庭。 從2020年塵埃落定但COVID-19仍然不斷延異的視角,彭斯筵先概覽香港展演地方戲的歷史,然後回顧過去兩年間上演地方戲的情況;對了解香港策劃地方戲演出的習慣、重點和演變,頗有裨益,亦為過去兩年,在穩定與不定之間搖擺的香江戲台策展下一歷史註腳。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香港戲曲的技藝傳承: 坊間戲曲藝術培養及推廣狀況
民間力量向來是香江戲曲承傳及教育的重要推手,以往有京劇粉菊花、于占元、粵劇陳非儂、任白等自行組建學校、科班提拔後進。近十 數年,民間有不少前輩、新秀等有心人自行籌組各類訓練班、兒童/少年團,培育後俊。陳苡霖選取了一些香港私營戲曲訓練團體為例,從其成立架構、教育模式以及學員,整理出香江近20年民間戲曲傳承的脈胳。另外,亦特別回顧這些團體面對2020年COVID-19時的困難,以至如何活用科技應對等,記錄了活在疫症蔓延時,戲曲教育如何薪火相傳。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非遺」保護策略: COVID前後的香港神功戲
自2020年初, COVID-19蔓延全球,這場至今還未消退的瘟疫嚴重影響全人類的生活。本文以非遺保護策略作為主題,聚焦2019至2020年的狀況,省思COVID-19爆發前後的香港神功戲,除了粵劇,也會兼及潮州及海陸豐/鶴佬族群的神功戲狀況,包括人戲和偶戲,冀為神功戲的保護策略帶來啟示。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2020香港戲曲事件選錄
是年「選錄」,首先彙集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於不同時刻,為應對 COVID-19而對表演場地實施的限制,呈現政府對疫情持續的評估、應對,亦反映年內表演場地關閉的實況。另外,亦將對戲曲 行業、相關表演藝術、社會文化等具重要性、意義及影響的不同項目,收錄其中。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香港戲曲事件簿2020: 戲在瘟疫蔓延時
2020年,(香江戲曲)流年不利(所有演藝界亦如是),2020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從年初開始肆虐全球。2019年「如花美眷」的我城戲行,在2020年幾乎「都付與了斷瓦殘垣」。新編製作、大型演出、神功戲、訪港的項目、推廣教育活動等,全員大幅削減、或延期,或網上期會、或取消、甚或清零、戲曲業界應付瘟疫的集體攻略,拿來主義靈活求存;轉戰虛擬平臺, 空間容許時,則仍堅守現場勾欄,直面戲迷;籌款自救,大戲戰役,是為這一年梨園的「大軸」。「稚子階前戲」,在瘟疫蔓延時的暗夜行路,何嘗不也是戲出新天地的良辰美景?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