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香港戲劇存檔:演藝紀錄的實踐與挑戰
每次演出都是當下的,但製作演出則是累積的,除了在表演前的一系列準備功夫,更包含了無數經驗,不管是創作人的、劇團的、甚至是整個演藝界的文化經驗,這些經驗除了記憶,就只能憑紀錄去保存。可惜香港劇場工作者記錄表演的意識尚未普遍,亦沒有完善的中央系統來記錄本地表演。但原來,不少本地劇團早已在演藝紀錄有深厚經驗,是次邀請了四個資深劇團︰「中英劇團」、「進念‧二十面體」、「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及「進劇場」,互相交流紀錄的策略,討論當中的障礙及挑戰,以及發掘紀錄的意義及發展空間。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城市品牌及公共藝術–伙炭藝術工作室開放計劃
2013 年在西九文化區舉行的「M+進行:充氣!」戶外展覽、首次落戶香港的巴塞爾藝術展、以及繼續獲民政事務局資助的「伙炭藝術工作室開放計劃」,以不同形式與香港市民建立關聯。放置在西九文化區公園的「M+進行:充氣!」展品體積龐大,可觸可摸,例如市民可於英國藝術家Jeremy Deller的作品《Sacrilege》上彈跳、或在曹斐的充氣乳豬作品《珠玉滿堂》的肋骨中行走或閒坐。這批市民無須走入藝術館亦無須付入場費便可接觸的展品,是否能達成策展人「透過讓公眾親身與這些巨型充氣創作產生互動,來提出對公共藝術及公眾介入的疑問」的期望,將由M+及有關人士評定;是次展覽與明買明賣的巴塞爾藝術展,以及由民間自發漸次蛻變成公帑支持、商界贊助的「伙炭藝術工作室開放計劃」,為對香港作為「創意城市」的想像提供了參考事件。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藝術空間與社區關連-「活化廳」續租事件
回歸十六年,香港的本土意識一直在發展,社會關注如何保留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部份藝術界人士亦致力透過社區藝術,與市民一同探索「香港」在經濟活動以外對市民的意義。與此同時,特區政府參考外國例子,將一些舊建築「活化」租予「創意工業」使用者,如前中環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改裝為「元創方」(PMQ),或者「活化」成社區藝術場地,如前香港皇家遊艇會會所成為「油街實現」。香港藝術發展局亦在「活化」浪潮及藝術家強烈要求之下,與協成行集團達成協議,推出「ADC藝術空間」計劃。民間有聲音認為這類活化項目只著重把建築物翻新,卻割斷了舊有的社區關連;而在上海街已立足四年、以藝術與街坊建立關係的組織「活化廳」不再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場地,必須於12 月31 日搬離現址。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藝術書寫及其流播:香港三個時刻
本文就記錄、評論及帶動藝術論述之藝術書寫展開討論。回應藝術作品的創意書寫屬另一討論範疇應另文探討。在亞洲藝術文獻庫所觸及之資料素材中,藝術書寫為其中非常重要之內容種類。此等書寫包括藝術史書籍及展覽目錄內所載之專題文章等後續素材,亦涉及展覽評論原稿、講辭草稿、策展人序言手稿及私人通信等原始資料。
我們慣常以藝術書寫作為個人論點的佐證,或論述的框架。此舉偶爾犧牲了藝術書寫、其媒介及其流播背後的故事。亞洲藝術文獻庫每天接觸大量藝術書寫,其形式種類繁多,觸發我們思考以另一角度對待藝術書寫,將焦點重新對準藝術書寫本身及其流播。特定的空間和時間如何主導一個傳播媒介的形成?一個藝術書寫媒介又為何及如何誕生?它們又達到了什麼效果?這些書寫傳達了什麼意念?向誰傳遞?當中有沒有催生一個作者與讀者/觀眾的社群?如有,他們又是誰?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日益增加的影響:香港的藝術、拍賣及觀眾
我們生活在香港,一個擁有國際都會形象的城市。城市的豐富文化底蘊在歷史中根深蒂固,亦與當中生活的人們密不可分,各種民族文化共冶一爐。在這個特殊的環境裡,視覺藝術作品和相關活動由大量來自不同文化、種族的「供應者」源源不絕地提供,各種視覺口味應有盡有。可是,文化消費依然由拍賣市場的全球地位所主導,對於人的文化消費模式和觀念有著十分明顯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力有多深遠,依然未被探索。
本文會嘗試剖析拍賣市場的經濟成就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它如何跟香港看待和理解視覺藝術的方式扯上關係。因此,我們難免要由這幾個問題開始討論:香港的藝術品拍賣市場相當蓬勃,這對文化帶來甚麼影響?這又如何影響文化消費?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在展覽遇上華荷:香港藝術館觀眾經驗淺析
本文作者以博物館學研究的角度檢視觀眾參觀藝術館的意義,進而討論不同觀眾詮釋藝術的手法。文章起首解釋研究方法及分析框架的理論依據,接著根據觀眾個人動機、詮釋展覽的方式以及其對文化藝術的整體印象歸納出五種不同模式的觀賞經驗,包括鑑賞家、熱心求學者、文化探奇者、隨意閒逛者及匆匆過客。文章詳細描述了此五種觀賞模式的特點。作者希望是項研究可帶動本地藝術觀眾拓展的討論,為藝術行政人員及博物館專才揭示不同觀眾的參觀方式,以更深入思考如何與觀眾互動。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香港公共雕塑與城市景觀
作者於文章開首闡釋「公共藝術」的涵義,指出香港投放在公共藝術的資源,主要是以公共雕塑為主。香港公共雕塑的發展,先有財團推動,例如置地集團和太古地產的項目,繼而有政府不同部門籌劃的公共藝術項目,例如九龍公園雕塑廊及雕塑園、香港藝術館及文化中心的戶外雕塑、新巿鎮公共設施及公共屋邨放置的公眾藝術品等;另外又提到區議會社區項目及其相關評價,兼談及公共藝術作品的數量和陳列方式對城巿景觀帶來的影響。此外,文章又論及短期設置的公共藝術作品,並以「M+ 進行:充氣﹗」為例說明這種方式的好處。作者又探討了公共藝術與公眾日常生活的融合情況,舉出當中成功例子:紐約 High Line Park和香港「添馬艦發展項目」。文末作者提及自己對公眾藝術發展的展望。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新高中學制啟動後的藝術教育
新高中學制文憑試在2013 年進行第三屆,考評問題湧現,其中以視覺藝術科的情況最為本地藝術教育工作者憂慮。2013 年4 月,立法會馬逢國議員就新高中學生退修視覺藝術科(下稱視藝科)問題向教育局提出質詢;還有師生代表選擇於五月四日紀念學運的日子齊發起遊行,向有關當局發起請願行動,以表達對局方公佈的中學文憑試視藝科改善方案不滿意。本文將探討本地藝術教育在新高中學制啟動後的轉變,並透視本地藝術教育的現況與問題。
本地的經濟環境一向以自由貿易見稱,但在全球化衝擊下也要求變自強!自二千年後的香港文化藝術的發展方向所見,政府已有意借大型文化藝術建設來提升香港的都市形象,以文化創意產業帶動本地經濟商貿。如政府全力投入西九龍文化藝術區的發展計劃,積極計劃把香港塑造成國際文化藝術匯聚的大都會,讓西九龍成為香港未來文化藝術中心。此外為了促進香港社會向創意經濟轉型,回歸以來三屆行政長官的政府施政報告或政策建議也見不少提倡本地創意產業項目, 創意藝術的人才培育將成為不能忽略的重要社會發展,本地學校功能也要多元, 有需要為未來社會發展提供大量富創意或藝術管理的人才,同時市民的文化藝術素養要培養,成為有品味的藝術觀眾和消費者,本地社會的競爭力才可真正提升,以迎接新世紀的各種挑戰。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漢隸為本、碑帖兼融 — 韓雲山的書法藝術
書法藝術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尤其在傳統社會中的文人階層和精英文化中廣受推崇。藉着筆墨中獨特的視覺語言和中國文字內容的融合,創作者可抒發個人情感,表達意念。近百年來,香港儘管不斷受到一浪接一浪的西方文化衝擊,但不少書法家仍堅持承傳這項國粹。
自從二十世紀初,因中國大陸政局的幾番變動,不少文人和書畫家移居香港,為日後香港書法的發展奠定了植根於傳統的深厚基礎。 曾有論者强調二十世紀初香港書壇於「承繼和維護傳統」這方面作出的貢獻,以及在中國書法史中的深遠意義。 本文的研究對象韓雲山(1923-2010),是一位不折不扣强調傳統和學養的文人書法家,1950年代初從中國大陸遷港,延續了二十世紀初香港書法維護傳統的發展脈絡。
一直以來,有關活躍於香港文化圈和書畫社羣的主要書法家及其作品和相關活動的研究,都受到一定的重視,而且漸漸累積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對於一些默默耕耘而不求聞達於書壇的優秀書法家如韓雲山,並未有作出深入的研究。本文擬探討韓雲山的書法藝術歷程,就他以漢隸為本,會通碑學和帖學的藝術途徑作重點論述。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