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策劃爭議
自2001年開始,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負責策劃香港參展「威尼斯藝術雙年展」。除第一次參展是以邀請形式參展,藝發局在及後連續五屆均採用公開招集建議書。2012年6月22日,藝發局及「西九文化區」視覺藝術文化博物館M+(下稱M+)分別於其網站發出新聞稿宣佈兩間公營機構合作策劃「第五十五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雙年展),並由M+行政總監李立偉(Lars Nittve)為香港館總策展人。 本地9位藝術參與者對事件成立「我們需要真相!關注組」(關注組),於Facebook發起網上聯署行動,要求藝發局及M+解釋何以在沒有公開諮詢情況下更改過往公開邀請計畫之政策,以及兩間機構合作之因由。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因墨之名—水墨藝術的論述
香港政府籌建「M+視覺文化博物館」,為香港藝術發展迎來一絲新希望。為打造一所具全球視野的世界級當代藝術館,博物館顧問小組建議M+的典藏方向應以視覺藝術、影像、設計與建築、公共藝術四大組別為重點。M+收藏藏品策略中更強調「香港擁有豐富的水墨作品,M+必須盡力搜羅蒐藏,藉以展示水墨在視覺藝術發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其與不同藝術形式互相的影響。」蒐藏政策是為博物館提供收藏方向的指引,幫助館方達成所定立的宗旨和使命。然而細閱以上一段有關M+的蒐藏政策,首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定義「水墨藝術」。雖然任何涉及界定藝術類別或分類的探討,都難免會落入美學和哲學層面的討論,但從行政角度思考,定義藝術類別其實是實際的考慮,是關乎管理資源分配的問題。
水墨藝術是新興的藝術類別,近年在國際藝壇備受注視。「水墨藝術」是二十世紀後期發明的新詞彙。藝術界普遍認為水墨與傳統中國藝術和文化密不可分,是由國畫衍生而成的當代藝術。儘管水墨藝術深得藝術界以至國內和國際藝術市場的追捧,要界定水墨藝術卻是有待釐清的問題。例如細察近年有關水墨的策展敘述、不同文化場所對水墨藝術的分類、參與水墨展覽的藝術家名單、水墨展覽的作品類型等,不難發現藝術界對水墨藝術發展的梳理和敍述仍是處於模稜兩可,存疑未決的狀態。本文採用藝術社會學的方法,探討水墨藝術的論述,期望提供不同角度和觀點,梳理水墨作為新興藝術類別是怎樣進入當代中國藝術的論述,探討中國和國際藝壇的當權分子和機構如何肯定和認可水墨藝術,以及香港藝術界怎樣界定水墨藝術。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與香港藝術對話 1842-1960
本文作者嘗試整理1842至1960年間香港藝術的發展歷程。文章依時序,大致歸納出以下數個時期的香港藝術面貌:辛亥革命前後,滿清革命志士和遺老帶來書法藝術;民國成立後,大批廣東晝畫名家及留學海外的藝術家來港,推廣文化藝術活動,組織美術社團、辦學、辦刊及辦展覽;四十年代抗日戰爭期間,漫畫及木刻版畫流行,宣傳抗日訊息;1948至1949年間,出現大大小小的統戰藝術團體;五十年代,民辦藝術教育復興,官方對美術教育亦有所推廣;以及,五、六十年代,大學開始設立美術科目。此外,文章又從政治、經濟和社會三個層面,探討五、六十年代影響香港美術發展的各項因素。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藝術家實況作業: 關於評估行動中的藝術的方法——能力進路
藝術有其脈絡,它隨時間和社會、宗教及政治氣候而改變,藝術家的實況作業,直接引發現實生活轉變的狀況,幾十年來到處皆見,也已駐足香港。經驗所見,必須促進討論和檢視這些計劃成果的框架,以提供論述空間,分享、省思及建構這領域中產生的豐富實際知識和經驗。本文會泛論不同方面的相互關係,亦會就香港作專案,思量藝術家實況作業的關聯性及結果,亦強調有必要深入描述行動中的藝術,為進一步探討能力進路能否(相對其他方法)成為另類框架,量度由藝術家實況作業的行動學習及參與成果。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香江名宿鄧爾雅的印說與印譜
在晚清民國的嶺南篆刻史上,篆刻作品「看似平常最奇崛」的黃牧甫影響深遠,師從、請益或私淑黃氏的嶺南印人中,以李尹桑、易孺以及鄧爾雅最為傑出,被譽「三足鼎立」於嶺南印壇。其中最能承繼黃氏衣缽的,應數鄧爾雅。李尹桑專研古璽,易孺參古璽、封泥等而自成「閎肆」一格,鄧爾雅傳續黃氏的印風或許可以其〈題黃牧甫印譜〉的頸聯「布白幾何入三昧,衝刀旁午敵千兵」來形容,他的印文排布靈活而不失雅妥,別緻而耐看。以往論述鄧爾雅篆刻的文章不少,主要論述他的篆刻藝術風格及特色。本文試以《文字源流》、《鄧齋印可》、《鄧齋印媵》、《鄧爾雅詩稿》及印譜等資料,簡述其生平與香港前緣,分析他的學印歷程、治印心得,並梳理所見鄧氏印譜。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香港視覺藝術「一九九七」:躁動的歷史過渡與焦慮的主體建設
回歸是百年一遇的歷史過渡,是躁動的時代,不少藝術家視「九七」為創作功課。本文通過四位藝術家——蔡仭姿、盧婉雯、梅創基、馮建中——在該時期的一些作品,梳理進一步討論的框架。四人有在香港出生成長的、有從內地、海外移居來的;他們藝術學習的淵源,則依次分別是香港和美國、美國、中國大陸、自學。他們都經歷過香港由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變化,並且或先或後,在八十年代已有較為系統的創作。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2016藝發局藝術範疇代表推選活動
2016年11月藝術發展局(藝發局)舉辦藝術範疇代表推選活動。推選活動自1997年開始,1997至2001年兩年一屆,2001年之後三年一屆。上屆(即2013年)開始得到更多的業界和媒體關注。本屆改革選民登記制度,要求所有團體選民重新登記並收緊登記要求。本屆登記選民(包括個人及團體選民)合共5864人,為2007年以來最少一屆,但其中個人藝術工作者登記選民激增,由上屆的989人上升到2254人。有選民表示遲至投票周仍未收到候選人資料及投票通知;媒體報道疑有種票現象。本屆有六個範疇出現競爭(其中包括視覺藝術範疇),同一範疇内各候選人的政治立場對比鮮明。11月29日選舉結果公佈,投票率較上屆增加百分之八,陳錦成擊敗對手林民剛(鳴崗)當選視覺藝術範疇委員,任期為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倒數機(2016)」事件
在2016年5月舉行、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主辦的「第五屆大型公共媒體藝術展」的一個參展作品《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六十秒的朋友》(創作者:黃宇軒、林志輝)在展出五日後被撤。策展人Caroline Ha Thuc與藝發局電影及媒體藝術組主席兼展覽顧問委員會主席鮑藹倫以藝發局名義發出聯合聲明,指「創作者擅自向媒體解釋作品並更改作品名稱的行為已違反當初與策展人及局方之間的協議,並危及業界於公共空間展示藝術品的可能性」,創作者辯稱自己從未更改作品名稱而策展人一直知悉作品內容。此事件在業界引起多方面的迴響,藝術家、評論人、藝術行政工作者紛紛撰文,討論公共空間的展覽協議及審查程序、創作人與策展人的互信問題、藝術家的政治表達與專業操守、資助機構的角色及權責,乃至香港在此類藝術抗爭行動的操作經驗及其在體制條件、論述語言這些方面上的成熟度。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