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香港中國美術會的發展
本文梳理了香港中國美術會自1958年成立以來,至2016年接近六十年的發展。文章首先介紹了美術會其中三名創辦人——李研山、趙少昂和呂壽琨——的畫作特點,繼而說明美術會團結來自不同地域居港人士的建會精神,接著介紹其早期活動,例如與英國文化委員會聯合舉辦中國畫東南亞巡迴展覽以及本地小型展覽。作者指出,六十年間,美術會除於1979年設立加拿大中國美術會,香港回歸後亦多與大陸城巿有聯展交流。文章亦探討了美術會的影響與貢獻,包括藝術取徑涵括南北、熔書畫、新舊派於一爐,團結南來居港的藝術人士,以及推動小型美術團體的組建。文末附五十年代後期香港與周邊地區的交流動態列表。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陳士文(1907-1984)與香港早期高等藝術教育
1949年,戰後文化南移將人材和文化資源帶入香港,令其在冷戰的結構中成為獨一無二延續和發展中國藝術現代化的基地。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前身為新亞書院藝術系,為本地第一個高等藝術教育的學系,成立於1957年。陳士文是新亞書院藝術系的創辦人。作為中國早期留學法國的藝術家,回國後他透過新式教育系統將歐洲現代藝術在中國傳播 。本文以陳士文為切入點,探討香港早期的高等藝術教育,透過將藝術教育置於現代中國的社會、歷史和文化脈絡,重新審視陳士文以及新亞藝術系如何在香港傳承和實踐民國以來的藝術教育理念。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西九文化區
自2003年起,《年鑑》把「西九文化區」納入「公共議題」項目,每年紀錄其進展情況,已有十二年之久。定位為「全新的視覺文化博物館M+」啟用日期,仍未落實。管理局行政總裁連納智與M+行政總監李立偉分別於是年二月及十月辭職及表示不再續約,全球招聘再次展開。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西九文化區
多年來西九文化區(下稱「西九」或「文化區」)被批評發展緩慢,但隨著首個展覽場地「M+展亭」落成、M+第一個公眾展覽「曾建華:無」在展亭舉行,以及首個校園計劃「M+敢探號——流動創作教室」進入社區,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下稱管理局)積極準備成為亞洲藝術樞紐的努力逐漸成形。然而,2016下半年,管理局決定將大型表演場地改為中型多用途設施,加上年尾突然宣佈在文化區增建「故宮文化博物館」,引發大量爭議,管理局董事局成員多番為各種改動解畫,西九最終如何發展又添變數。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新藝術空間
根據2014年《香港視覺藝術年鑑》資料徵集所得,香港展覽場地為245處,今年(2015)增至253處。新藝術空間的資金來源各有不同,當中包括了數個由藝術家主導、沒有任何政府資助藝術的。在商業資金與公共資助之外,香港藝術家嘗試開拓第三種容納展現、群聚及創作的空間可能性。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油麻地戲院場地伙伴計劃「粵劇新秀演出系列」:社區推廣場的新嘗試和經驗總結
二〇一二年七月十八日,香港八和會館(下稱八和)在汪明荃主席的領導下,正式推出油麻地戲院場地伙伴計劃「粵劇新秀演出系列」(下稱新秀計劃)。在當時五位藝術總監李奇峰、阮兆輝、新劍郎、羅家英、龍貫天的無私授業下(發展至二〇二〇年,新秀計劃共有八位藝術總監,除前述的五位外,增加了尹飛燕、王超群、陳嘉鳴),新秀演員們在油麻地戲院密集式的演出,打開了本地粵劇發展新的一頁。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下稱康文署)的場地伙伴計劃是三年一屆,文章下筆之時,新秀計劃已是油麻地戲院場地伙伴計劃的第三屆,正邁向第九年的劇季。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中大和聲書院京崑課程學習小記
香港中文大學和聲書院京崑課程由和聲書院贊助人、京劇名票李和聲博士,以及和聲書院院監、京崑宗師俞振飛先生的弟子顧鐵華博士與夫人顧費肇芬女士共同創設,自二〇一四年起開辦,是全港首次將京崑表演體驗納入學分課程。整個課程含京劇旦角、崑曲生角、崑曲旦角三個方向,在學分課之外亦設有進階興趣班。筆者自二〇一六年初開始參加崑曲小生班課程,本文乃就個人在學習過程中的所見所感,謹作紀錄。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