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過後,我們的戲曲中心
自二〇一二年舉行建築設計比賽,戲曲中心終於在二〇一八年底竣工開幕,成為西九文化區 (下稱西九)最早落成的演藝場館。有別於一般的戲曲表演場地,社會各界對「中心」期望甚殷,粵劇名伶阮兆輝先生更祈願它成為全世界的中國戲曲中心。
啟用至今,由於社會運動與新冠肺炎的影響,二〇一九/二〇二〇年度戲曲中心大部分節目 被迫取消;可以說,中心還未能在正常情況下正式運作。筆者有幸邀請到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主管(戲曲)鍾珍珍女士接受訪問,以下就著機構定位、場地使用、節目規劃與製作、研究保育幾個方面,嘗試整理一下其發展脈絡。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百年香港設計
文章介紹:本文介紹一九零零年至二十一世紀初一百多年間香港設計行業的發展,依據時代影響及出品特點,劃分出四個時期。首先是一九零零年代至一九三零年代的「珠江三角洲的傳統及上海的影響時尚」,這時期分別受廣東的設計例如銀器、日用品、海報以及上海的時裝、家居和平面設計的影響。其次是一九三零年代至六零年代的「從大英帝國製造到香港製造」,這三十年間的設計經歷數次轉型。其三是一九七零年代至九零年代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此時期的出品轉向高質量和高增值。最後是踏入千禧後的發展,作者認為此時期香港設計較注重原設計生產和原創品牌生產,擺脫了實用主義,並揉合不同風格。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雕塑.雕塑──香港雕塑
2009年和2010年,香港連續舉行了兩次大型的雕塑活動,其覆蓋面之廣和參與人數之多,使香港雕塑藝術發展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兩項盛事分別是「城市綠洲.海市蜃樓:2009香港國際雕塑創作營」和「靜觀奇變──香港雕塑雙年展2010」。筆者雖已將個人的工作室移往廣州多年,卻適逢其會都有參與這兩次本港的雕塑活動,增添了一些難忘的經歷和感受,現試行將其作一番簡要的舖陳,並略談一兩點個人在這方面的思考。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1940至1959年香港親中報章刊載的藝術家活動年表
有志研究香港藝術史的人都得承認,目前的香港藝術史研究並不全面,尤其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的一段,尚有很多需要補白的範疇。譬如說,戰後來港從事藝術創作而思想理念親中的一群藝術家,即使是其中較為人熟悉的代表人物如陳海鷹、馬家寶等,我們對他們的藝術追求以至建樹,坊間的討論尚欠深入而中肯的分析。
近年陸續有學生隨我探討早年的香港藝術發展史,其中有碩士和學士專題畢業論文研究。這些研究的主題主要集中在活躍於六、七十年代的香港藝術家,期間發現有關早年親中藝術家的資料特別少。因此,兩年前我開始了一項翻查親中報紙的研究項目,主要是翻查《大公報》、《文匯報》和《新晚報》所有有關本地藝術家的活動記載,如舉辦展覽、參與藝術組織相關的文化或社會活動等等的報導,並列成一個活動年表,希望年表能對過去的一些藝術組群、藝術家之間的關係提供一點線索。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藝術家vs媒體vs政府vs藝術家:以活化工廈作例
本篇訪談的四名對話者包括《香港視覺藝術年鑑》執行編輯林嘉敏、「工廈藝術家關注組」召集人梁寶山、「工廈藝術家關注組」召集人及伙炭藝術村成員周俊輝,以及「自然活化合作社」發言人及觀塘地下音樂人黃津珏。訪談主要由林嘉敏提問,眾人圍繞下列議題展開討論:工廈的加租問題、活化工廈最應被譴責的地方、媒體介入報導對藝術家抗爭的影響、不同媒體的採訪焦點以及主流媒體和獨立媒體之間的微妙關係、藝術家抗爭受關注的程度和情況、不同媒介的藝術家的不同訴求和行事方式、抗爭近期的新發展以及對談者未來的願景和想法。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回到獨木橋,面向眾生——吳冠中先生遺愛香江
2010年6月25日,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在北京辭世。時任香港藝術館 (虛白齋)館長司徒元傑(本文作者)以香港代表身份在追思會上發言。文章引錄當日的講辭,提到當時藝術館正在舉辦先生的畫作捐贈展,感激先生給香港留下重要畫作,並著重表達了香港人對於先生的重視和悼念。文中接著追溯先生與香港的結緣,並點出先生雖歷經苦難,但對選擇回國從不感後悔,展現了藝術家的風骨。文章又介紹是次展覽先生所捐贈藝術館的幾幅晚年作品的特點,並述及先生贈送香港四幅絕筆遺作的深情。文末節錄「獨立風骨——吳冠中捐贈展」最後一個月的部份觀眾留言,以說明世人如何回應先生德藝雙馨的人生和貢獻。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萬一鵬的藝術與人生
文章開首,作者指出香港藝壇上向來以粵籍畫家的研究居多,近年才開始對一些省外畫家多了重視。作者認為,本文所介紹的畫家萬一鵬(1917-1994,祖籍上海),其人生經歷以至藝術成就,是構成香港藝術史的重要部份,值得作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萬一鵬幼承家學,擅竹刻,兼習篆刻和書法,十二歲正式跟隨老師習畫。畫家於1949年移居香港,文章介紹了其居港三十多年間的創作、展覽、交遊及時人之評價。1984年移居加拿大後,萬一鵬大量創作指畫,作者指出,指畫乃其晚年繪畫上的另一重要成就。文章最後介紹了畫家在藝術教育上的建樹,並詳細說明其課徒畫稿《萬一鵬山水畫說》一書的內容特點。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博物館公司化」歷年發展(1998-2010)
「博物館公司化」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由1999年開始討論的改革項目,旨在研究本港由民政事務總署營運的14間博物館獨立於政府的可能性,從而改善博物館使用率偏低、制度僵化等問題。整個項目經過接近十年的討論,政府先後成立兩個委員會跟進與提交報告,分別為2000-2003年的文化委員會和2004-2007年的博物館委員會,兩份報告均傾向支持博物館獨立於政府的運作模式,認為有效促進香港博物館的發展。最終民政事務局於2010年2月召開傳媒簡報會,正式否決博物館公司化建議。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